中國特色利率體系的建設之路
經過多年建設和利率市場化改革,我國利率體系已經由以存貸款基準利率為主導的管制性相對較強的利率體系,轉變?yōu)橐哉呃蕿橹袠小⑹袌龌鶞世蕠@政策利率運行、并通過銀行體系向貸款、債券等市場利率傳導的較為完整的市場化利率體系。
利率市場化改革是金融領域最重要的改革之一。2017年十九大報告提及,要“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2021年十四五規(guī)劃提及,“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體系,更好發(fā)揮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基準作用”;2022年二十大報告提及,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
近年來,央行持續(xù)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中央銀行政策利率、培育形成較為完整的市場化利率體系,為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營造了適宜的利率環(huán)境。經過多年建設和利率市場化改革,我國利率體系已經由以存貸款基準利率為主導的管制性相對較強的利率體系,轉變?yōu)橐哉呃蕿橹袠?、市場基準利率圍繞政策利率運行、并通過銀行體系向貸款、債券等市場利率傳導的較為完整的市場化利率體系?;仡櫪鼠w系的市場化之路,央行采取了雙管齊下的做法,在逐步放松利率管制的同時,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市場化利率體系。
一、放松利率管制:先放開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利率,再逐步推進存貸款利率市場化
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沿著“先外幣,后本幣;先貸款,后存款;先大額、長期,后小額、短期”原則穩(wěn)步推進,對應資產類別層面,則是先放開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利率,再逐步推進存貸款利率市場化,絕大部分利率的顯性管制都已被解除。在放松利率管制過程中,存貸利率市場化的改革推進尤為關鍵。
雖然早在1980s我國就開始了利率市場化的嘗試,但直至1998年才迎來首次實質性的突破。彼時距離亞洲金融危機爆發(fā)不久,國內經濟受到一定影響、中小企業(yè)融資存在一定困難,但由于貸款利率存在管制,貸款利率上浮上限受到政策約束,部分貸款投放的收益率可能無法有效覆蓋風險,導致銀行為中小企業(yè)提供貸款的意愿不強,但若整體上調貸款利率上浮幅度,又可能導致大企業(yè)融資成本上升。因此綜合考量之下,自1998年10月31日起,央行決定將金融機構對小企業(yè)的貸款利率上浮幅度由10%擴大到20%,對大企業(yè)貸款利率上浮幅度維持10%不變,并于1999年再次上調對小企業(yè)貸款利率上浮的幅度,予以商業(yè)銀行更多的自主定價權。在此基礎上,伴隨商業(yè)銀行自主定價能力的增強,央行進一步推動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2003年8月,央行允許試點地區(qū)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區(qū)間上限不超過貸款基準利率的2倍;2004年1月,央行進一步將商業(yè)銀行、城市信用社的貸款利率浮動區(qū)間上限擴大到貸款基準利率的1.7倍,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區(qū)間上限擴大到貸款基準利率的2倍,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qū)間下限保持為貸款基準利率的0.9倍不變,同時明確了貸款利率浮動區(qū)間不再根據企業(yè)所有制性質、規(guī)模大小分別制定;同年10月,央行決定不再設定金融機構(不含城鄉(xiāng)信用社)人民幣貸款利率上限,同時所有金融機構的人民幣貸款利率浮動下限保持不變、仍為基準利率的0.9倍。至此,我國貸款利率市場化實現了“上限放開、實行下限管理”的重要進展。此后,央行進一步放松貸款利率浮動下限,貸款利率管制進一步放松。2013年7月,貸款利率市場化邁出最后一步,即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下限、由金融機構根據商業(yè)原則自主確定貸款利率水平,同時取消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2.3倍的上限,由農村信用社根據商業(yè)原則自主確定對客戶的貸款利率,標志著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全部放開,貸款利率完成市場化。
圖表1: 貸款利率管制逐步放松,直至完全市場化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中金公司研究部
貸款利率市場化推進的同時,存款利率市場化的改革也逐步啟動。1999年10月,央行批準了中資商業(yè)銀行法人對中資保險公司法人試辦由雙方協商確定利率的大額定期存款,為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進行了有益嘗試。此后協議存款試點逐漸擴大,2004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央行決定允許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利率下浮,即所有存款類金融機構對其吸收的人民幣存款利率,可在不超過各檔次存款基準利率的范圍內浮動,標志著人民幣存款利率實現了“放開下限,管住上限”的目標。2012年6月,央行首次允許存款利率上浮,并于2014-2015年進一步擴大了上浮幅度,但上限管制仍然存在。2015年5月,《存款保險條例》施行,在存款保險制度建立的基礎上,我國存款利率市場化也迎來最后節(jié)點。2015年10月,央行宣布放開存款利率上限,商業(yè)銀行等金融機構可參考對應期限存款基準利率自主確定活期存款、一年以內(含一年)定期存款、協定存款等利率,存款利率也基本完成市場化,不過仍受到存款利率自律定價機制的約束。至此,我國的利率管制基本放開。
圖表2: 存款利率管制逐步放松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中金公司研究部
二、發(fā)展和完善市場化利率體系:確立政策利率、培育市場基準利率、引導市場利率
在存貸款利率管制逐步放開的同時,央行逐步推進公開市場業(yè)務的發(fā)展,確定了基于公開市場操作的央行政策利率,并培育貨幣、債券、信貸市場的市場基準利率作為對應市場的指標性利率、引導市場利率波動。
我國央行從1984年起正式行使中央銀行職能。早期,貨幣政策手段主要是信貸計劃指導下的存款準備金、再貼現、再貸款以及利率杠桿(存貸為主),貨幣政策作用的過程一般表現為:央行根據宏觀經濟發(fā)展需要,制定年度信用擴張總規(guī)模和貨幣投放計劃;商業(yè)銀行在吸收存款、向央行借款、扣減向央行繳納準備金的基礎上,向實體提供貸款、通過乘數效應等產生社會貨幣總量,并進一步作用于實體經濟運行。因此,早期在以基礎貸款量為主導調控手段的條件下,存貸款基準利率扮演了政策利率和基準利率的重要角色,即央行“加息/降息”是通過存貸款利率體現。隨著經濟發(fā)展和金融體制改革步伐加快,銀行資產和資金來源結構也發(fā)生調整,同時改變了金融指標之間的關系鏈條,貨幣政策作用機制相應改變,廣義貨幣開始脫離貸款規(guī)模獨自擴張。基礎貸款量調控手段的缺陷在于無法對外匯占款、金融機構同業(yè)往來、證券投資等除貸款之外的其他形式資產規(guī)模進行直接調控,而伴隨這類資產規(guī)模的擴張、并創(chuàng)造出越來越多銀行體系外循環(huán)的貨幣投放,央行在推行基礎貸款規(guī)模手段的同時,就需要配以能控制其他形式資產規(guī)模的調控手段。在此背景下,央行于1994年3月開始啟動外匯公開市場操作,于1996年推出人民幣公開市場操作(期間有過短暫暫停,于1998年5月恢復交易)。
公開市場業(yè)務的操作目標主要是基礎貨幣,體現為金融機構的超額準備金水平。早期公開市場業(yè)務更多是輔助調節(jié)為主,直到2001年末我國加入WTO后,外匯占款快速增加推動基礎貨幣被動過快增長,特別是2005年匯改之后,人民幣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jié)、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并逐漸步入升值通道,疊加彼時經濟增速處于高位,外資持續(xù)流入,導致外匯占款進一步快速增長。外匯占款高增下,央行開始增加使用正回購和央票發(fā)行回籠流動性。2012年起,外匯占款增長放緩,央行逐漸減少了對央票和正回購的使用,同時在存貸款利率管制逐步放松、金融同業(yè)和證券投資形式資產規(guī)模占比增長背景下,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頻次有所抬升,除用正回購回籠流動性外,也會使用逆回購來進行流動性投放,公開市場操作的政策和指引屬性顯著增強。2016年2月,央行宣布建立公開市場每日操作常態(tài)化機制,根據貨幣政策調控需要,原則上每個工作日均開展公開市場操作。至此,公開市場操作利率逐步確立政策利率地位,并成為向市場釋放政策信號、引導市場預期、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重要工具。
圖表3:隨著經濟發(fā)展和金融體制改革步伐加快,央行新增公開市場操作作為貨幣政策調控手段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中金公司研究部
在公開市場操作日趨常態(tài)化的同時,公開市場操作工具箱也得以不斷豐富,從初期的正/逆回購,進一步擴充到MLF、SLF、SLO、PSL等工具:2013年初,央行創(chuàng)設常備借貸便利(SLF),以滿足金融機構期限較長的大額流動性需求;2014年9月央行創(chuàng)設中期借貸便利(MLF),對符合宏觀審慎管理要求的金融機構提供中期基礎貨幣,并表示MLF利率發(fā)揮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促進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伴隨公開市場業(yè)務工具箱的豐富,央行實現了通過短期和中期的流動性投放來對短期和中期利率進行調控,7天逆回購利率成為央行短期政策利率,MLF利率則成為中期政策利率,二者作為政策利率成為央行實現價格調控的重要媒介。與此同時,利率走廊逐步形成,即:以常備借貸便利(SLF)利率為上限、超額準備金利率為下限的利率走廊,以將短期利率的波動限制在合理范圍。
基于公開市場業(yè)務的發(fā)展和日趨成熟,我國央行貨幣政策調控手段逐步轉為基礎貸款量與公開市場業(yè)務并存,通過前者管理貸款總規(guī)模、后者管理金融同業(yè)和證券投資規(guī)模。同時在價格調控層面,基于公開市場操作所確定的政策利率,央行開始培育對應的市場基準利率,并引導市場基準利率圍繞政策利率中樞運行,實現調控效果。
?貨幣市場方面,央行通過每日開展公開市場操作,釋放短期政策利率信號,使存款類金融機構質押式回購利率(DR)等短期市場利率圍繞政策利率中樞波動,并向其他貨幣市場利率傳導。
?貸款市場方面,央行于2013年10月組織推出了貸款基礎利率(LPR)集中報價和發(fā)布機制,以提高金融機構自主定價能力、促進定價基準由中央銀行確定向市場決定的平穩(wěn)過渡。2019年8月,央行改革了LPR形成機制,要求報價行按MLF利率加點形成的方式進行報價,并新增5年期品種,LPR自此和政策利率掛鉤,進一步打通了政策利率向貸款利率的傳導路徑。
?存款市場方面,為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央行于2013年指導成立了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在符合國家有關利率管理規(guī)定的前提下,對金融機構自主確定的貨幣市場、信貸市場等金融市場的利率進行自律管理,維護市場正當競爭秩序。2015年央行宣布放開存款利率上限后,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成員仍需在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內自主確定存款利率水平,定價方式為“存款基準利率×倍數”;2021年6月,進一步優(yōu)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形成方式,由存款基準利率浮動倍數形成改為加點確定;2022年4月,央行指導利率自律機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參考以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代表的債券市場利率和以1年期LPR為代表的貸款市場利率,合理調整存款利率水平。
?債券市場方面,我國已培育形成了以國債收益率曲線為主的債券定價基準,國債收益率與政策利率之間則依靠MLF利率串連實現。2019年以來,央行逐步建立MLF常態(tài)化操作機制,每月月中開展一次MLF操作,通過以相對固定的時間和頻率開展操作,提高操作的透明度、規(guī)則性和可預期性,并向市場連續(xù)釋放中期政策利率信號,引導國債收益率、同業(yè)存單等市場利率圍繞政策利率中樞波動。
綜上,經過多年持續(xù)培育,目前我國的基準利率體系建設已取得重要進展,DR007、LPR、國債利率分別成為貨幣市場、貸款市場和債券的市場基準利率,同時通過存款自律定價機制,引入LPR和國債利率作為存款市場利率的參考利率。
圖表4:當前我國市場化利率體系的構成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中金公司研究部
三、中國利率體系的特色所在
我國利率體系建設起步較晚,在利率市場化推進期間也借鑒了海外的先進經驗,同時結合了自身發(fā)展所需,形成了中國特色利率體系,在利率走廊構成、公開市場操作、對貸款利率和國債利率的傳導途徑以及存款利率確定方式等方面,均與海外發(fā)達經濟體的貨幣政策機制有所不同。
最為典型的,當前我國融資結構上仍以貸款等間接融資為主,債券、權益等直接融資為輔,進而在政策調控上,也延續(xù)著基礎貸款投放和公開市場操作的兩個渠道并行、數量型和價格型調控工具并用,與海外多數發(fā)達經濟體目前更依賴于價格型調控有所不同。由于在數量型調控上央行實行基礎貸款和公開市場業(yè)務并行,價格層面也就對應形成了貸款這一間接融資工具和直接融資市場(主要指貨幣和債券)利率并行的局面,即“利率兩軌”。為理順資金價格決定機制,2019年央行進一步推動利率“兩軌合一軌”,重點是基于貸款條線培育市場化貸款定價機制。其核心設計理念是以MLF利率作為傳動中樞,通過MLF利率變化牽動貨幣市場利率變化,以及將貸款的定價邏輯錨定在MLF身上,LPR基于MLF利率加點形成,再通過LPR來管理貸款利率,以此實現“并軌”,同時基于“并軌”下的資金價格決定機制,央行也對應調整了存款利率的決定機制。所以,目前我國利率調控的撬動點有兩個,即既可能通過調節(jié)OMO 7天逆回購利率來引導短期利率變化、并間接影響長端利率,也可以通過調節(jié)MLF利率來直接引導LPR變化、進而改變相對長期的貸款利率,充分結合了我國自有的金融市場和體系特色。
圖表5: “并軌”下的資金價格決定機制掛鉤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中金公司研究部
四、展望:利率市場化建設仍任重道遠
自央行持續(xù)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以來,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政策利率得以不斷完善,也培育形成較為完整的市場化利率體系。但相比于發(fā)達經濟體相對成熟的利率傳導而言,我國利率市場化建設仍任重道遠,包括利率市場化程度的進一步提升、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的進一步健全、央行政策利率體系的優(yōu)化等,均需政策部門和金融市場參與者的共同努力以實現。參考海外發(fā)達經濟體,其利率體系的建設和利率調控有效性的達成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通過不斷的根據市場和經濟變化來靈活調節(jié)和豐富得以實現。
展望來看,對于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我們認為央行后續(xù)的側重點可能包括并不限于:1)加強存款利率監(jiān)管,規(guī)范存款利率定價行為,帶動存款利率逐步走向市場化,使央行政策利率通過市場利率向貸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的傳導更加順暢;2)強化國債收益率曲線作為金融資產定價錨的基準地位和作用,建立并疏通國債收益率曲線傳導機制,尤其是考慮到未來我國政府杠桿潛在抬升代替實體杠桿、直接融資發(fā)展或相對間接融資有所提速,國債收益率曲線的健全對資產定價的重要性抬升,可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增加買賣國債、豐富國債投資者結構等方式,進一步提升國債流動性、引導國債收益率曲線定價,并以國債定價存款、貸款及其他金融資產,強化利率并軌和聯動作用;3)進一步培育以 DR為代表的銀行間基準利率體系,當前DR主要發(fā)揮的是反映市場資金供求的指標作用,直接運用其作為定價基準的金融產品仍較為有限,應嘗試重點通過創(chuàng)新和擴大 DR在金融產品中的運用,將其打造成為我國貨幣政策調控和金融市場定價的關鍵性參考指標;4)完善公開市場業(yè)務,加強對非銀流動性調節(jié)的覆蓋和監(jiān)控,尤其是考慮到未來貨基、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等規(guī)模的潛在擴張,非銀機構在貨幣市場中扮演的角色愈發(fā)重要。
(作者系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部固定收益團隊陳健恒、東旭、丁雅潔)
?
編輯:王菁
?
聲明:新華財經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fā)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有問題,請聯系客服:400-6123115